樓道里的宣傳語和裝飾品。圖/記者 張萬德
  3月16日,王海霞清掃單元樓道裝飾品上的灰塵。圖/記者 張萬德
  孩子們在樓道里玩耍。圖/記者 張萬德
  亞心網訊(記者 黃馨漩)“這樓道,花團錦簇的,溫馨,跟家一樣。”對於晨報發行部的楊晨來說,他見過的居民樓道太多了,可有一處單元樓他認為最美。
  這是烏魯木齊市紅十月花園小區21號樓的一個單元樓,樓道全由手工飾品裝飾一新,雪花、馴鹿、蝴蝶等造型的剪紙鋪滿牆壁;每一層臺階上還吊著一朵排球大小的紙制花球,粉紅色、桃紅色、淡紫色交替拾級而上;配電箱上掛著花環,由藤條和防水布製作而成,環內掛著“歡聚十周年”的牌子;樓層和樓層的拐角處掛著 “一家有難鄰裡幫”、“對待老人,要像對待孩子一般”等宣傳語。
  裝飾從一樓延伸到六樓,“漂亮吧!”五樓住戶、75歲的李寶信說,這是在一樓王海霞的組織下,整樓居民一起裝飾的。“掛在牆上快三個月了,大家很愛護,看上去還像新的一樣。” 裝飾樓道齊動手
  “這些標語的尺寸是我老公站到凳子上量出來的,這個花環是五樓的美術老師做的,這個剪紙是三樓大姐跟著網絡教程自己學的……”王海霞指著樓道里的裝飾品告訴記者,“這些裝飾物全部出自十一家住戶的巧手。”
  王海霞今年36歲,家庭主婦。她說,2014年是該單元樓十一戶居民共處的第十年,為了紀念這份相聚,去年12月中旬,她突發奇想打算把樓道裝飾一下,“一是給大家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,二是想讓大家每天出門有個好心情。”她將想法發到住戶QQ群里,得到了大家的支持。
  “裝飾樓道共花了三千元,大家很爽快地AA制了。”王海霞說。
  考慮到其他住戶要上班,老人腿腳不方便,採購、算賬的任務就落到了王海霞頭上。王海霞白天買材料,晚上招呼住戶到五樓美術老師譚玲的家中做手工。
  譚玲介紹,去年12月底的時候,每天晚上七八點,住戶們會陸續來到她家,在她的指導下做裝飾品。住戶們先聽譚玲講解製作的步驟,然後分散開來自己製作,“人多,茶几、飯桌不夠用,大家就坐到地上,邊做手工邊聊天。”譚玲回憶,當時地上、桌子上擺的全是材料和做好的裝飾品,“房子滿滿噹噹的,都沒下腳的地方了。”
  做完一部分手工,住戶們就會到樓道里裝飾一部分。女的先將牆壁、扶手、玻璃擦乾凈,男的則爬上爬下貼標語、掛花球。“天天都忙活到晚上十二點。”譚玲說。
  就這樣,連續四個晚上的製作,住戶們終於趕在12月31日將樓道裝飾完畢,“看到勞動的成果,我們特激動,不停地拍照合影。”王海霞說。
  為了紀念大家相聚十周年,十一戶人家在當晚一同聚餐,“從下午七點半一直聊到晚上十二點。”譚玲感慨,十年相處讓大家彼此熟悉、相知,和睦帶給大家的是一份感動和親人般的溫暖。
  十一戶人家從陌生到熟悉,從見面低頭匆匆走過到老遠見著都要打個招呼,用了十年時間。
  王海霞介紹,起初的相處要先從孩子說起,“我們單元樓里有七個五歲至十歲的孩子,上同一所幼兒園、同一所小學,家長剛開始都不認識,隨著大家互聊育兒經,幫忙接送孩子,慢慢熟絡起來。”
  7個孩子成了牽起和諧鄰裡關係的一條線,“有時到了飯點,就會看到小孩子們跑上跑下送醋、借雞精什麼的。”譚玲說,她常常會在五樓窗臺上向一樓正在菜園子里幹活的王海霞大喊一聲,“王姐,我沒辣椒了。”樓下很快傳來回應:“好咧,我讓丫頭給你送上去。”
  “有時候小孩子貪吃,看到誰家做好吃的,還會賴著蹭頓飯。這一來二去,促使大人們的關係也好起來。”王海霞說,“到後來,不僅孩子們蹭飯吃,我們大人有時候也會互相串門蹭飯吃。”
  5樓住戶李寶信認為,彼此熟悉後,鄰居間不僅客氣和睦,而且會為對方著想。他記得有一年夏天,602住戶的水管爆了,把502淹了。“602住戶知道爆管後,第一時間跑到502家道歉,要承擔損失。”李寶信說,“因為淹得不算嚴重,502住戶不僅不要賠償,還安慰602住戶,讓他安心去上班。”
  王海霞說,該單元樓絕大部分住戶是70後。“我們常在一起聊天,大家在烏魯木齊有個家,這個家的概念不僅僅是三口的小家,而是有像兄弟姐妹、父母叔伯一樣關係的大家族。”
  “我們現在的鄰裡關係真的像個大家族。”李寶信笑著說,“每天出入這溫馨的樓道,心情能不好嗎,大家心情都好了,這日子能不美嗎?”
  (編輯:曾麗)  (原標題:烏魯木齊一小區居民精心裝扮樓道 十年好鄰居緣分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rddkdrwehxm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