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中新社成都12月17日電(付敬懿 周迪迪)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(減災所)17日聯合發佈2014《中國地震預警事業發展與展望》藍皮書(以下簡稱“藍皮書”),該藍皮書為中國首個地震預警藍皮書。
  地震預警是通過在可能發展地震的地域布設密集的地震預警監測儀,在地震發生時,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,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前為用戶通過手機、電視和專用接收終端等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和預估烈度,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的目的。
  該藍皮書全面展現了中國地震預警發展背景、技術和應用現狀、應用風險控制對策,通過探討中國地震預警面臨的11個關鍵問題等尋路地震預警服務民生。
  藍皮書指出,雖然目前中國已有成熟地震預警技術和地震預警服務能力,但地震預警網覆蓋不足、預警接收人口僅約占預警網覆蓋區域的0.3%,重大工程也僅在少數幾個領域(企業)開始應用。因此,導致地震預警系統對破壞性地震成功預警,但減災效果有限的情況。
  中國地震頻繁、震災嚴重。數據顯示,20世紀全球共發生3次8.5級以上強震,其中兩次發生在中國。理論研究表明,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,可使人員傷亡比減少14%;如果為10秒,人員傷亡比減少39%。
  據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介紹,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汶川餘震區發展的ICL地震預警技術已公開為民眾和重大工程服務,成功預警了23次破壞性地震。該系統一些關鍵技術指標處於世界先進水平,包括系統響應時間平均6.5秒,優於日本25%;預警盲區半徑平均值小於23公里,日本預警系統盲區半徑約為30公里;無誤觸發(誤報)和漏報等。
  藍皮書呼籲,希望科技、地震、應急等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努力,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中國地震預警技術和地震預警網,加大科普教育,儘快在法律中明確政府、企業在地震預警服務中的職責,讓地震預警更好服務中國民生。(完)  (原標題:中國首個地震預警藍皮書發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irddkdrwehxm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